政策法规
联系我们

池州市工商联(总商会)

电话: 0566-2812867

邮箱:czgsl123@163.com

传真:0566-3388610

地址: 池州市长江南路390号商会大厦23层

政策法规
当前位置:首页 > 政策法规 > 详细信息

中共池州市委 池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有机统一排头兵的决定

信息来源:  发表时间:2016-08-25  浏览次数:989



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,是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,是省委省政府对池州发展的战略定位,是现阶段推进池州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。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,实现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、生态效益互相促进、同步提升,努力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破好题、立标杆,特作如下决定。

一、明确目标要求,准确把握基本原则

1目标要求。瞄准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排头兵的定位,锐意创新进取,着力打造绿色崛起实验区、人居环境示范区、共享发展先行区,努力实现十三五人均争先、生态领先、环境居先、文明创先、民生优先的奋斗目标。

——产业优。立足特色、紧盯市场,加快调转促,形成与池州生态环境相容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向的产业结构,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全域旅游、大健康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,推动科技、人才、资金要素集聚,培育名牌名企名品,提供更多的优质就业岗位,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,提升城市竞争力,让群众分享更多更好的发展成果。

——环境美。把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贯穿于发展的各领域、全过程,细化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,能源和水资源消耗、建设用地、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,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,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,让池州的天更蓝、山更绿、水更清、城更美,成为人人向往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。

——人幸福。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2020达到1万美元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跻身全省中上游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,人民生活质量显着改善;群众安全感保持全省前列,法治池州建设不断深化,发展环境和为民服务环境持续优化,社会文明普遍提高,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,全市人民如期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。

2.基本原则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,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发展绿色产业为基本途径,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基本动力,以彰显绿水青山为基本特色,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落脚点,重点把握好以下原则:

厚植发展优势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,围绕特色发展、错位发展、高端发展,抢抓“三区一带”建设机遇,深入实施“五市战略”,强化工业、旅游双支撑,推进人居城市、新型城镇化、美丽乡村建设,大力发展“两高一首”产业,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,努力在存量上提升、增量上优化、总量上做大。

坚持生态保护。严守生态红线、总量红线、准入红线,管好矿山、森林、水、岸线、土地等资源,强化城市“三区四线”规划管理,加强对文化名城、名镇和名村的保护,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投入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,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。

强化改革创新。切实打破思想障碍,强化理念创新、工作创新、载体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,推动投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,引导创新创业要素集聚,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,更好发挥政府作用。

突出问题导向。聚焦发展不足、发展不优的现状,着力解决总量不大、结构不优和在手大项目不多、带动性不强的问题;思维理念转变不及时、争先创优意识不强的问题;人才、资金、技术等创新要素集聚不足的问题;土地、矿山、岸线、采砂等管理不到位和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;水、气、土污染依然存在等问题,以重点难点的突破带动整体推进。

二、发展生态+”产业,全力打造金山银山

3实施“调转促485行动”,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。扎实落实调转促行动实施方案,实施龙头企业、重大项目带动,建设省级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数控机床、化工医药、金属材料、机电装备等市级基地。围绕新兴产业发展、传统产业升级,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完成“去、降、补”任务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、物流、会展,推动三次产业融合,加快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电商交易平台建设。到2020年,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25%,高技术产业产值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%

4.围绕“五个一批”,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。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,推动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,以全域旅游统筹城乡发展,实现山、市、区、县联动发展,不断完善旅游目的地功能。加快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,发展一批旅游特色产品,打造一批旅游精品线路,构建一批旅游新兴业态,培育一批旅游领军企业,加大城市形象和旅游产品推介力度,每年滚动实施20个亿元以上旅游重点项目建设。到2020年,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、接待游客8000万人次,以旅游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40%以上,旅游目的地城市影响力大幅提升。

5.突出“四个基地”建设,发展大健康产业。发挥“富山、富水、富硒、富氧”优势,着力建设长三角生态养生、文化养性、户外健身、健康食品基地,推进智慧城市建设,落实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和三年滚动计划,促进大健康产业与一、二、三次产业互融互促,全力打造中国健康养生首选地。到2020年,建成50个大健康产业项目,打造10个体现徽风皖韵、凸显专精美活、实现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,建成国家医养结合的示范市。

6.用好“三大抓手”,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。抓农村综合改革,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。抓农业结构优化,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,大力发展特色、休闲、绿色农业。抓美丽乡村建设,推动由“以点为主”向“由点到面”战略转换,到2020年底实现全市80%以上布点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。推动农业提质增效,实现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产比重下降到10%以内,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0,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0家。

三、加强保护治理,倍加呵护绿水青山

7.优化国土开发“三个空间”布局。推进多规合一,按照开发沿江一线、保护腹地一片空间布局,细化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,划定生产空间、生活空间、生态空间界限,划定生态保护红线、城市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,落实用途管制。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,严格执行用地标准,强化建设用地管理,清理处置闲置土地,提高新建项目土地投资强度,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。

8大力开展“四治行动”。坚持攻坚克难,进行铁腕治矿、重拳治砂、从严治岸、科技治超。加快绿色矿业、绿色矿山建设,非煤矿山由“十二五”末的171个减少到50个以内,矿山复绿率不低于90%。按照“规范一批”、“取缔一批”、“提升一批”的思路,加强辖区长江沿线码头治理,消除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乱象。开展采砂“两禁一清”专项整治,禁止在禁采区采砂,禁止无证采砂(包括船及其他机具),清理河道堆砂。大力实施科技治超,确保国省干线公路路面超限超载率控制在2%以下。

9实施“清水蓝天”工程。推进“五水共治”,整治城市黑臭水体,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,保障饮用水安全,保护水环境生态,节约水资源,城市黑臭水体2017年前全面消除,境内主要河流水质达到Ш类水。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,加强工业源、面源、移动源“三源”综合治理,推进“城市扬尘、淘汰黄标车、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、餐饮油烟”等专项整治,空气质量指数(AQI)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0%以上。

10.实施“三边三化”环境整治。推进“9+1”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常态化,在路边、水边、景区周边开展洁化、绿化、美化整治,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0%以上。明确整治标准,全面治理“三边”的“脏乱差”问题,路边两侧和主要河道两岸宜林地段绿化率达到95%以上。开展3A级以上景区周边环境集中整治。

四、聚焦薄弱环节,努力补齐发展短板

11.补齐创新创业短板。谋划实施一批补短板增后劲、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。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、企业家提升、技能人才培养工程,每年培育引进2个省级以上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。加快科技创新,推动企业研发,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至500件,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4家以上。实施推进企业直接融资五年行动计划,到2020年,5家企业实现IPO上市。综合运用各类产业发展基金,推动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,按照创新为要、质量为先、品牌为重、绿色为基、人才为本的要求,培育一批优秀企业。

12.补齐发展环境短板。建立权力清单、责任清单、涉企收费清单动态调整机制,协同推进放、管、服,形成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。落实商事制度改革,开展中小微企业减负行动,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,形成公平竞争的商务环境。建立招商引资项目政企双向约束机制,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,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财产权,形成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。积极构建“亲”、“清”新型政商关系,浓厚重商、亲商、安商、富商的氛围,形成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。

13.补齐公共服务短板。吸引社会资本参与,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,扩大公共服务供给。推进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。深入实施民生工程,继续办好惠民实事。到2020年,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,每万人口执业(助理)医师达到22人,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45张。建立创业服务平台和创业孵化示范基地,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,实现充分就业。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,实施全员参保计划,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。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,加快法治池州建设,确保社会和谐稳定。

14.补齐基础设施短板。加快建设立体化的区域交通枢纽。推进“一主三辅”扇形旅游集散体系建设。畅通内部循环,提升城乡公路等级标准,加快城市智慧交通和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建设,推进海绵城市建设,有计划地实施城市道路“白改黑”工程,着力破解主城区“断头路”、“瓶颈路”和局部堵点问题,城市交通更加通畅舒适。

15.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。开展精准扶贫,实施产业脱贫、就业脱贫、易地扶贫搬迁、生态保护脱贫、智力扶贫、社保兜底脱贫、健康脱贫、基础设施建设脱贫、金融扶贫、社会扶贫等脱贫攻坚十大工程,实行扶贫目标、任务、资金、权责“四到县”和“单位包村、干部包户”,构建专项扶贫、行业扶贫、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,到2018年贫困村脱贫出列,2019年石台县贫困县摘帽,2020年现行标准下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。

五、强化保障措施,确保取得切实成效

16.加强组织领导,形成强大合力。动员全市力量,市、县(区)整体联动,全面协调推进各项工作。市、县(区)分别成立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排头兵工作领导小组,负责总体设计、整体推进、组织群众参与、督促任务落实。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计划,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主体,确保重大事项有效落实。市人大常委会围绕相关领域,适时开展地方立法,加强监督检查。市政协积极建言献策,强化民主监督。各县、区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,找准自身定位,明确追赶标杆,努力争先进位。工会、共青团、妇联等群团组织要组织动员所联系服务的群众积极参与、共建共享。

17.细化分解任务,强化考核督导。各地各部门要按照“权力就是责任、责任就要担当”的要求,细化具体方案,明确具体任务,确定时间表,落实责任人,实行定期总结报告制度,坚持一年一总结、一年一报告。每年确定10件贯彻《决定》的重点工作,公开接受社会监督。《决定》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各地各单位年度综合考核强化督查督办,加强责任追究,按照《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》,对落实不力的严肃问责,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。弘扬“三严三实”作风,深化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,建立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,鼓励党员干部勇于担当、敢于啃硬骨头。支持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创新、发挥首创精神,努力在实践中闯出新路。

18.营造浓厚氛围,凝聚社会共识。扎实开展“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”大讨论,切实解决“思想观念不新、精神状态不佳、工作作风不实、先锋作用不强、目标定位不高”等问题,主动转变理念、创新方式、抬高标杆、敢于担当,打造政治上的“绿水青山”。及时总结宣传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,充分发挥生态文化优势,引导全社会人人都用力、个个争上游,形成全员参与、全力支持争当排头兵的浓厚氛围。

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,深入贯彻落实中央、国务院和省委、省政府的决策部署,咬定目标、攻坚克难、勇闯新路,全力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,奋力开创幸福池州建设新局面。